討亂
基本解釋
(1).討伐叛亂。《三國志·魏志·公孫瓚傳》“ 紹 遣將攻之,連年不能拔”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 袁紹 與 瓚 書曰:‘孤與足下,既有前盟舊要,申之以討亂之誓,愛過 夷 叔 ,分著丹青。’” 唐 李德裕 《論劉稹狀·附太原狀》:“望賜 李石 詔,且令身赴行營,於側近徵兵討亂。”
(2).治理亂政。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材能》:“威猛之政,宜於討亂,以之治善則暴。” 劉昞 注:“亂民桀逆,非威不服。”
成語(Idiom):討亂
發音(Pronunciation):tǎo l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制造混亂或騷擾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討亂是一個動詞短語,其中“討”表示尋求、請求,而“亂”表示無秩序、混亂。討亂的含義是指通過某種方式制造混亂或騷擾他人,常常用于形容人們故意擾亂事物的正常秩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討亂可以用于形容各種不同的場景,比如在學校里,有些學生可能會討亂課堂秩序,打擾其他同學的學習;在社會上,一些人可能會討亂公共秩序,制造混亂;在家庭中,孩子們可能會討亂家中的事物,給父母帶來麻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討亂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一個名叫討亂的小偷,他善于利用各種手段制造混亂,從而達到偷盜的目的。因為他經常讓人們陷入混亂之中,所以人們就稱他為“討亂”。久而久之,這個名字就成了一個代表制造混亂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討亂”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固定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學生總是在課堂上討亂,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
2. 他喜歡在公共場所討亂,給人們帶來了很多麻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成語“討亂”的技巧可以是將“討”字與“亂”字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在尋求或請求別人的時候,卻制造了混亂和困擾。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成語的最好方式是通過閱讀和實際運用。可以嘗試閱讀有關成語的故事或文章,并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機會使用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喜歡那個同學,他經常討亂課堂秩序。
2. 初中生:他們在公園里討亂,吵得其他人都無法安靜地休息。
3. 高中生:一些學生為了逃避考試,會討亂教室,以此打亂考試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