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檮
基本解釋
復姓。古有陰陽家 公梼生 。見《漢書·藝文志》。
成語(Idiom):公檮(gōng cháo)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ch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君主的權力和威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檮一詞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夫公檮者,人君之威也。”公檮指的是君主的權力和威嚴,是指君主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聲望。公檮意味著君主的威嚴和權力,代表著統治者的權威和地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檮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君主的威嚴和權力,也可以用來形容權威人士或者有高度地位的人。在講述歷史故事、描述統治者或者權威人物時,可以使用公檮這個成語來增強表達的效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檮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這篇文章記載了魯國的宣公十二年發生的一件事情。當時,魯國的君主宣公為了維護國家的威嚴和權力,決定對不聽命令的臣子進行懲罰。于是,他命令手下的軍隊將這些臣子處死,以顯示君主的威嚴和權力。從此以后,公檮一詞就用來形容君主的權力和威嚴。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檮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公”是指君主,表示統治者的身份和地位;“檮”是指權力和威嚴,表示君主的權力和威嚴。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舉止莊重,給人一種公檮之感。
2. 這位總裁在公司中擁有公檮的權威。
3. 歷史上的皇帝都具備公檮的特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公檮這個成語與君主的權力和威嚴聯系起來。可以想象一個君主站在高高的寶座上,手持權杖,展現著他的威嚴和權力,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有關中國古代君主制度的知識,了解各個朝代的統治者和他們的權力與威嚴。同時,還可以學習其他與權力和威嚴相關的成語,如“玉帛之交”、“龍橫虎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是我們學校的公檮,我們都要尊敬她。
2. 初中生:校長的公檮讓我們感到肅然起敬。
3. 高中生:歷史上的皇帝都具備公檮的特質,他們統治著整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