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抗
基本解釋
《三國志·吳志·陸抗傳》“故得將士歡心”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 抗 與 羊祜 推 僑 札 之好, 抗 嘗遺 祜 酒, 祜 飲之不疑, 抗 有疾, 祜 饋之藥, 抗 亦推心服之。”后以“讓抗”謂交友不遜于 陸抗 、 羊祜 。 唐 韓愈 《答張徹》詩:“結友子讓 抗 ,請師我慙 丁 。”
成語(Idiom):讓抗
發音(Pronunciation):ràng k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讓步、退讓、不堅決抵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讓抗是一個由兩個詞語組成的成語,讓指的是退讓、屈服,抗指的是抵抗、反抗。讓抗的意思是指在面對困難、壓力或敵對勢力時,采取退讓、不堅決抵抗的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讓抗常常用于形容某人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放棄抵抗,選擇退讓或妥協的態度。這種態度可能是出于無奈或權宜之計,也可能是因為對抗無望或不值得。讓抗也可以用來批評某人在關鍵時刻缺乏堅定的原則立場。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讓抗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歷史故事。相傳,戰國時期的楚國大夫屈原在楚王厲王統治時期,因為忠于國家和人民,被一些奸臣誣陷,最終被迫離開楚國。屈原離開楚國后,他曾多次勸說其他國家的君主聯合起來抵抗楚國,但都遭到了拒絕。面對無法得到支持的局面,屈原只能選擇讓抗,不再堅持抵抗楚國的主張。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讓抗是由兩個單字組成的,其中讓是動詞,抗是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面對困難時總是選擇讓抗,很少堅持自己的立場。
2. 這次會議上,他為了維護團隊的和諧,讓抗了自己的意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讓抗這個成語。可以將讓抗與放棄抵抗的意思進行聯想,想象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選擇退讓、放棄抵抗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讓抗相關的成語,如“讓步”、“退讓”等,以擴大對于讓抗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喜歡讓抗,我要勇敢地面對困難。
2. 初中生:面對考試壓力,有時候我會選擇讓抗,減輕自己的負擔。
3. 高中生:有時候,為了維護班級的和諧,我會選擇讓抗,忍讓一些小事情。
4. 大學生:面對社會的競爭,我不會輕易地讓抗,我要努力爭取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