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路
基本解釋
(1).猶六事。《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 孔子 曰:有善勿專,教不能勿搢,已過勿發(fā),失言勿踦,不善辭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自行此六路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 盧辯 注:“上六者可以自通,故稱路也。”
(2).六稜。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訶黎勒》﹝集解﹞:“《嶺南異物志》云: 廣州 法性寺 有四五十株,子極小而味不澀,皆是六路…… 蕭炳 曰: 波斯 舶上來者,六路黑色肉厚者良。六路即六稜也。”
(3).技擊家稱上、下、前、后、左、右為“六路”,因以指武術。 明 無名氏 《趙匡胤打董達》第二折:“憑著我六路全,膽氣麄,扭羊頭連併手揪捽,我教他目下喪身軀。”
成語(Idiom):六路
發(fā)音(Pronunciation):liù l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道路、途徑,也可指方面、領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六路是一個多義詞,可以指代“道路、途徑”之意,也可表示“方面、領域”。在成語中,六路通常用來形容事物廣泛、全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六路常用于描述某個領域或事物的全面性,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多個領域都有一定的知識、經(jīng)驗或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六路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僖公十五年》一書中。原文為“六路無人,三晉共攻我。”意為“六個方向都沒有人,三個晉國共同進攻我們。”這個成語后來被引申為指全面、廣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六路是一個名詞短語,由“六”和“路”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六路通的人,不僅在學術上有造詣,在藝術和體育方面也很出色。
2. 這個項目的推廣涉及六路,需要我們在市場營銷、技術開發(fā)、人力資源等方面做好準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六路”與“六個方向”聯(lián)系起來,形成聯(lián)想記憶。另外,可以通過多次重復、反復使用該成語來鞏固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六路”相關的成語,如“六出奇計”、“六根清凈”等,可以進一步拓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喜歡學習各種知識,希望將來成為一個六路通的人。
2. 初中生(12-15歲):老師告訴我們要全面發(fā)展,不僅要學習文化課,還要培養(yǎng)興趣愛好,成為一個六路通的人。
3. 高中生(15-18歲):我打算報考一個綜合性大學,因為我想在大學期間接觸更多的學科,成為一個六路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