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讓
成語(Idiom):敬讓
發音(Pronunciation):jìng r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尊敬他人,自覺退讓,不爭先,不搶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敬讓是一種崇高的品德,意味著對他人的尊重和關心。它表達了一個人樂于退讓,不爭名利,愿意給予他人更多權益和機會的精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敬讓常常出現在社交場合、家庭、學校和工作環境中。它可以表現為主動讓座、讓行,也可以是在爭議中主動放棄權益,給予他人更多的尊重和關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敬讓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的《學而篇》。其中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中的“戒之在得”即是敬讓的意思。后來,敬讓逐漸發展為一種重要的社會道德準則。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敬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很有教養的人,經常在公共場合敬讓他人。
2. 在家庭中,敬讓是親情的體現,兄弟姐妹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和關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尊重”、“關心”等詞語進行聯想,來幫助記憶敬讓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敬讓相關的成語,如“讓步”、“退讓”等,了解更多關于尊重他人和關心他人的道德準則。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學校里,我們應該互相敬讓,不爭吵。
2. 初中生:在公交車上,我主動敬讓了一個老人。
3. 高中生:在班級中,我們應該彼此敬讓,共同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
4. 大學生:在社會中,敬讓是一種美德,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