愍惻
成語(Idiom):愍惻
發音(Pronunciation):mǐn z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同情,憐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愍惻是一個由兩個相近意義的詞語組成的成語。愍指的是對他人遭遇困苦或痛苦感到同情;惻指的是對他人遭受痛苦或不幸感到痛心。因此,愍惻表示對他人的遭遇感到同情和痛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愍惻常用于描述對他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痛心之情。可以用于表達對災難、悲劇或不幸事件的關切和同情之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愍惻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小宛》:“愍彼懥兮,又何可以言兮?愍彼迫兮,又何可以遷兮?”意思是說對于別人的痛苦,我們只能感到同情和痛心,卻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后來,愍惻逐漸成為描述同情和憐憫之情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愍惻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災難面前,我們應該愍惻受難者的遭遇,盡力幫助他們。
2. 他對那個失去親人的孩子表達了深深的愍惻之情。
3. 我們應該用愍惻的眼光看待弱勢群體,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幫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愍惻拆分為愍和惻進行記憶。愍可以聯想到“敏感”,表示對他人遭遇敏感,容易同情;惻可以聯想到“悲慟”,表示對他人遭受痛苦感到悲痛。通過聯想記憶,可以更容易記住愍惻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愍惻相關的成語,如愍憐、憐憫、同情等,擴展對同情和憐憫之情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對看到流浪貓的遭遇感到愍惻,決定給它們提供食物和庇護。
2. 初中生:聽到同學家里發生火災的消息,我感到愍惻,立即捐款幫助他們重建家園。
3. 高中生:在報紙上看到貧困山區的孩子們的生活條件,我深感愍惻,決定參加志愿者活動為他們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