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造
基本解釋
(1).不幸。《詩·周頌·閔予小子》:“閔予小子,遭家不造。” 馬瑞辰 通釋:“不,為語詞。造與戚一聲之轉,古通用。則《詩》云‘遭家不造’,猶云遭家戚,即后世所謂丁家艱也。”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嗟余薄祜,少遭不造。” 唐 陳子昂 《唐故袁州參軍妻張氏墓志銘》:“府君不造,遭此閔兇。” 廖仲愷 《幽禁中感賦》:“吾生遭不造,芒鞋肆所之。”
(2).不往,不至。 唐 韓愈 《送高閑上人序》:“不造其堂,不嚌其胾。”
成語(Idiom):不造
發音(Pronunciation):bù z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知道、不了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造是一個用于表達對某事情或某人不了解、不知情的成語。它強調對某個情況缺乏知識或了解,表示對所詢問的事情沒有答案或無法提供相關信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在回答他人的問題時使用,以表示自己對所詢問的事情一無所知。也可用于自嘲或幽默的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鄉下人來到城市,看到了一座宏偉的建筑,被人問及此建筑的名字時,他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于是他回答說:“這個我不造。”后來,這個故事逐漸演變為成語,“不造”成為了表達不知道或不了解的常用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造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不”表示否定,否定了后面的“造”,意味著不知道或不了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A: 這個問題你知道答案嗎?
B: 不造,我從來沒有聽說過。
2. A: 你知道今天的天氣怎么樣嗎?
B: 不造,我一直待在室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不造”相似的詞語“不曉得”來聯想記憶。同時,可以將“不造”與一個鄉下人對城市的陌生感覺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不知道或不了解相關的成語,如“不明白”、“不清楚”等。這些成語可以幫助豐富詞匯,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老師問小明今天吃了什么,小明回答說:“不造,我媽媽給我吃的。”
2. 小學生:老師問小明中國的首都是哪里,小明回答說:“不造,我還沒學過。”
3. 中學生:同學問小明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小明回答說:“不造,我還沒有研究過。”
4. 大學生:同學問小明對某個學術問題的看法,小明回答說:“不造,我還沒有深入研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