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糧
基本解釋
◎ 口糧 kǒuliáng
[provisions;grain ration] 泛指食糧
英文翻譯
1.grain ration; provisions
詳細解釋
亦作“ 口糧 ”。1.軍隊、官府按人發給士兵、夫役的食糧。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一:“ 保州 云翼兵士,舊有特支口糧?!薄睹魇贰ぶ艹纻鳌罚骸捌湫捋?、筑岸、開河、濬湖所支口糧,不責償?!?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時事·劉庸夫》:“直省提鎮參游管轄兵丁。素不訓練,且兵不滿額,以虛冒兵餉、侵剋口糧為務?!?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每兩月可以考選一次,配吃一分口糧,作守兵戰兵的,就可以補上名額當兵。”
(2).指薪餉?!抖昴慷弥脂F狀》第九九回:“但是你每月的口糧都給了我,你自己一個錢都沒了,如何過得?”
(3).每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糧食。 周恩來 《關于經濟工作的幾則電文·藏富于民》:“城市也是這樣。多報人口,口糧就多算了。” 郭小川 《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詩:“節省些口糧作種籽,用扛慣槍的肩頭把犁耙牽引。” 杜時國 《河南農民滄桑》:“現在農民的口糧中的細糧,約占百分之七十五?!?br>(4).指牲口的草料。《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就讓刨除佃戶的人工飯食,牲口口糧去,只怕也不止這幾兩銀子!”
見“ 口糧 ”。
成語(Idiom):口糧 (kǒu liáng)
發音(Pronunciation):kǒu li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維持生活必需品,也可指精神食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口糧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鶴鳴》中,原指維持生活所需的食物,后來逐漸引申為維持生活的必需品或精神食糧。口糧既包括物質上的食物、水和衣物,也包括精神上的知識、文化和思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口糧常用于形容維持生活所需的必要條件或精神上的滋養,可以用于各種日常生活場景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詩經·小雅·鶴鳴》中的一句詩“瞻彼淇澳,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憔悴如也?!敝刑岬搅恕翱诩Z”一詞,表達了作者對于君子未到的焦急之情。從此,“口糧”逐漸成為指維持生活必需品的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些書籍是我精神上的口糧,讓我在學習中得到滋養。
2. 學習是人的口糧,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口糧”與維持生活必需品或精神食糧的概念聯系起來,形成關聯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生活相關的成語,如“衣食住行”、“精神食糧”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每天吃飯是我們的口糧。
2. 初中生:好書是我心靈的口糧。
3. 高中生:知識是我們的口糧,努力學習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4. 大學生:學習是大學生的口糧,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面對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