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茅
基本解釋
(1).古代供祭祀用的三脊茅草。《晉書·禮志上》:“ 武皇帝 亦初平寇亂,意先儀范。其吉禮也,則三茅不翦,日觀停瑄。”詳“ 三脊茅 ”。
(2).指傳說中修仙得道的 茅君 三兄弟。 唐 許渾 《亡題》詩:“ 商嶺 採芝尋四老, 紫陽 收朮訪三 茅 。” 宋 柳永 《巫山一段云》詞:“相將何處寄良宵?還去訪三 茅 。”詳“ 三茅君 ”。
(3).山名。亦稱 茅山 、 句曲山 。在 江蘇省 句容縣 東南。相傳 茅君 三兄弟得道于此,故名。 唐 劉禹錫 《重送逝西李相公頃新加旌旄》詩:“城下清波含百谷,窗中遠岫列 三茅 。”
成語(Idiom):三茅(sān máo)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m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古代祭祀時所用的三種茅草,也比喻虛偽、假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茅是指古代祭祀時所用的三種茅草,分別是葦茅、蒺藜茅和刺藜茅。這些茅草被用來燃燒祭祀神靈,表示虔誠和敬意。成語“三茅”也比喻人們故作虔誠、偽善,只是表面上的假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在某些場合下故意裝出一副虔誠的樣子,實際上卻心懷不軌或者別有用心。可以用于描述假仁假義、偽裝行為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古代的一個神話傳說。相傳,有一位名叫張仲景的醫學家,在他的學徒面前表現得很謙虛和虔誠。但是,有一天他的學徒無意中看到了張仲景不經意間的真實面目,發現他并不像他表現出的那樣虔誠。于是,學徒用“三茅”來形容張仲景的偽裝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三”和“茅”兩個字組成。其中,“三”表示數量,表示三個;“茅”表示古代祭祀時所用的茅草。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每次在公眾面前都裝出一副虔誠的樣子,但實際上卻是個三茅之人。
2. 不要被他表面的虔誠所蒙蔽,他只是個三茅之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茅”與虛偽、偽裝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人在祭祀時燃燒三種茅草,表面上看起來虔誠,但實際上卻是虛偽的。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偽裝、虛偽有關的成語,如“假仁假義”、“偽善”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雖然說自己很喜歡學習,但我覺得他只是個三茅之人。
2. 初中生:這個政客表面上看起來很虔誠,實際上他卻是個三茅之徒。
3. 高中生:不要被他的表演所迷惑,他只是個三茅之人,根本不值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