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
基本解釋
[釋義]
(名)國內行政事務的一部分。在我國,民政包括選舉、行政區劃、地政、戶政、國籍、民工動員、婚姻登記、社會登記、優撫等。
[構成]
偏正式:民(政
英文翻譯
1.civil administration
詳細解釋
◎ 民政 mínzhèng
[civil administration] 政府處理的有關人民的行政事務,如戶政、婚姻登記、優撫、救濟等
(1).猶政事。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渠水》:“ 漢和帝 時, 右扶風 魯恭 ……徵博士侍中,車駕每出, 恭 常陪乘,上顧問民政,無所隱諱。” 宋 梅堯臣 《送楊浩秘丞入蜀》詩:“有母不得養,法當之遠官。雖曰在民政,孝心寧得安。”《宋史·真宗紀三》:“戊辰,禁內臣出使預民政。”
(2).民主政體。 梁啟超 《樂利主義泰斗邊沁之學說·亞里斯多德之政治學說》:“然彼非真行民政耳,茍真行民政則進矣。” 柳亞子 《題<太平天囯戰史>》詩:“但使 江 東王氣在,共和民政自千秋。”
(3).今指包括選舉、行政區劃、地政、戶政、國籍、民工動員、婚姻登記、社團登記、優撫、救濟等項的國內行政事務。
成語(Idiom):民政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z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民政是指政府為民眾提供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以及維護社會秩序的工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政是指政府部門負責管理社會事務和服務民眾的工作。它涉及到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民政的目標是為了保障人民的權益,提高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政這個詞語常常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新聞報道、社會公益活動等場景中。它可以用來描述政府部門為民眾提供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工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政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徒》中,它指的是古代政府為民眾提供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責。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現代社會中政府部門的名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民政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民”指的是人民,代表著政府服務的對象,“政”指的是政府,代表著政府的管理和服務職責。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政府要加強民政工作,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
2. 市民政局負責社區管理和居民服務。
3. 在這次自然災害中,民政部門積極展開救援工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要記住民政這個詞語,可以將其拆分為“民”和“政”兩個部分來記憶。同時,可以通過和政府、社會服務等相關概念聯系起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進一步學習民政的相關知識,可以了解政府的組織結構和職責分工,以及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爸爸是一名民政工作者,他每天都要為社區的居民提供幫助和服務。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學校的社團組織了一次民政志愿者活動,為社區的老人們提供幫助和關愛。
3. 高中生(16-18歲):我將來想要從事民政工作,為社會做出貢獻,幫助更多的人民。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