讬逃
基本解釋
借故逃避。 明 袁宏道 《查參擅去諸臣疏》:“萬一國家有事,人臣將以言為託逃之媒,響奔影散,必且空國。” 清 劉鑾 《五石瓠·閔茶有二》:“古忼慷悲歌之士,肥遯託逃,往往樂游於酒。”
成語(Idiom):讬逃
發音(Pronunciation):tuō t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讬逃是一個古代成語,意思是逃跑、逃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讬逃由兩個漢字組成,讬意為委托、托付,逃意為逃跑、逃避。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因為害怕或不愿面對某種困難或問題,選擇逃避或回避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讬逃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挑戰或責任時選擇逃避的行為。可以用來批評那些缺乏勇氣和責任感的人,也可以用來警示自己不要逃避問題,應該勇敢地面對困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讬逃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有一個叫讬逃的人,他因為害怕面對自己的過錯和責任,選擇逃避。這個故事通過讬逃的名字,形象地描述了逃避問題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讬逃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潔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讬逃自己的責任,從來不愿意承擔后果。
2. 面對困難,我們不能讬逃,應該勇敢地面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讬逃這個成語與一個逃跑的形象聯系起來,幫助記憶。想象一個人背負著責任和困難,但他選擇逃跑,這樣可以形象地表達讬逃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與責任、勇氣相關的成語來進一步擴展對讬逃的理解,比如“逃之夭夭”、“逃避現實”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喜歡讬逃,我要勇敢地面對困難。
2. 初中生:他因為害怕被責備,選擇讬逃。
3. 高中生:面對人生的選擇,我們不能讬逃,應該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