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行
屈行(qū xíng)
發音(Pronunciation):qū x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迫屈從、低頭服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屈行是由“屈”和“行”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屈”表示屈服、低頭,指人在面對困難或壓力時,不得不屈從,放棄自己的原則或意見。“行”表示行動、走動,指人在屈服后,按照別人的要求或安排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屈行常用于形容在困境中被迫妥協、屈服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個人在面對權威、壓力或不公正待遇時,不得不屈從于他人的意見或要求。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屈行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中。據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后來的晉文公)流亡在外,受到了楚國的追捕。為了躲避追兵,他不得不改變行為舉止,假裝成一個平凡的人。當有人問他是否是晉國公子時,他答道:“屈行而已。”這句話意味著他不得不低調行事,屈從于現實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屈為謂語動詞,行為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面對強大的壓力,他只能屈行于權威。
2. 雖然她不情愿,但為了工作,她不得不屈行于公司的要求。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屈行”聯想為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低下了頭,屈服于困境,放棄了自己的意見或原則。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相關的成語,如“屈志”、“屈辱”等,可以幫助進一步理解“屈行”的含義和使用情境。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當我被老師批評時,我只能屈行認錯。
初中生:為了順利完成任務,我不得不屈行于隊長的安排。
高中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有時我們不得不屈行于現實,做出一些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