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逃
基本解釋
逃亡。 漢 晁錯 《論貴粟疏》:“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后漢書·光武帝紀上》:“初,諸家子弟恐懼,皆亡逃自匿。” 宋 王安石 《收鹽》詩:“不煎海水餓死耳,誰肯坐守無亡逃?”
成語(Idiom):亡逃(wáng táo)
發音(Pronunciation):wáng t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逃亡;逃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逃離、逃走,通常用來形容某人因為害怕或是其他原因而離開原地,不敢再返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描述逃走、逃離或是逃跑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亡逃可以用來形容恐懼、害怕或是逃避現實的心理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亡逃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王莽傳》中,原指王莽篡位后,劉秀等人被迫逃離京城,躲避王莽的追捕。后來,亡逃逐漸被用來形容逃離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亡逃由兩個字組成,亡意為逃離、逃走,逃意為離開、逃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戰爭中,士兵們不得不亡逃以保命。
2. 這個罪犯亡逃了多年,一直沒有被抓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亡逃”聯想成一個人因為害怕而逃跑的情景,或是將“亡逃”與“無法逃脫”進行聯想,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相關成語,如“逃之夭夭”、“逃脫”等,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和運用亡逃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害怕老師發現他偷看了答案,于是亡逃了。
2. 初中生:這個小偷偷了很多錢后,亡逃到了外地。
3. 高中生:在戰爭中,許多士兵為了保命,不得不亡逃離開戰場。
4. 大學生:面對困難和壓力,有些人選擇亡逃,而有些人選擇勇敢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