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yǐn ér bù fā ㄧㄣˇ ㄦˊ ㄅㄨˋ ㄈㄚ引而不發(引而不發)
◎ 引而不發 yǐn’érbùfā
[just indicate the motions;draw the bow without shooting] 拉滿了弓弦而不發箭。比喻隨時準備著以待時機。也比喻善于引導、啟發,讓學習者自己體會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孟子·盡心上》
詞語解釋
yǐn ér bù fā ㄧㄣˇ ㄦˊ ㄅㄨˋ ㄈㄚ引而不發(引而不發)
拉滿弓弦而不發箭。語出《孟子·盡心上》:“大匠不為拙工廢繩墨, 羿 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痹干朴诮躺浼娜?,只作躍躍欲射的姿態,以便學的人觀摩領會。后用以比喻作好準備,待機行事。或比喻善于引導而不代庖。 清 薛福成 《論俄羅斯立國之勢》:“沉機觀變,引而不發?!?毛澤東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共產黨對于這些東西的宣傳政策應當是‘引而不發,躍如也’。菩薩要農民自己去丟……別人代庖是不對的。”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引而不發
成語(Idiom):引而不發
發音(Pronunciation):yǐn ér bù fā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有能力但故意不行動或不表露出來,表示有所保留或隱藏真實意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中的“引”指的是引導或引誘,而“發”指的是表露或行動。引而不發形容一個人明明有能力做某事或表露某種意圖,但卻故意不去行動或不表露出來。這種行為往往是出于保留、隱藏真實意圖或觀察局勢等考慮。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在某種情境下故意不表露真實意圖或不采取行動的情況,尤其是在政治、商業或人際關系等領域。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有能力做某事卻故意不去行動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齊策一》:“齊景公問政于孟嘗君,孟嘗君不對。景公曰:‘吾聞君為齊國謀而不說,如之何其不說也?’孟嘗君曰:‘君嘗試引而不發,發而不中,中而不得,得而不守,守而不信,信而不行,行而不成功,成功而不保?!边@個故事中,齊景公問孟嘗君為齊國謀劃政策,孟嘗君卻故意不回答,通過這個成語來形容自己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引而不發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明明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卻一直引而不發。
2. 那個政客經常在演講中引而不發,讓人難以捉摸他的真實意圖。
3. 他故意不表露自己的立場,一直引而不發,讓人無法判斷他到底支持哪一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引而不發”理解為一個人抓住引子卻不發出動作或言語,類似于一個人拿著引線卻不點燃炸彈,表示有所保留或隱藏真實意圖。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有心栽花花不開”、“故弄玄虛”等,來豐富對于隱藏真實意圖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常常引而不發,讓我們猜不到下一節課要學什么。
2. 初中生:他在班上引而不發,讓我們不知道他對這個問題的真實態度。
3. 高中生:政治家經常在演講中引而不發,讓選民難以了解他們的真實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