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
成語(Idiom):放之四海而皆準(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發音(Pronunciation):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某種原則、規定等適用于任何地方、任何情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表示某種原則、規定適用范圍廣泛,不受地域、環境等限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描述某種規定、原則等普遍適用的情況,也可以用于表示某種觀念、價值觀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認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是孔子的弟子子貢說的一句話。孔子曾問子貢:“仁者,人也,何以為仁?”子貢回答說:“放之四海而皆準。”意思是“仁者的行為準則應該適用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放之(放在)四海(世界各地)而皆準(都適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原則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不論在哪里都適用。
2. 這個價值觀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無論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都能接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四海”代表世界各地,而“準”則代表普遍適用,將“放之四海而皆準”與這個意思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類似的成語,如“無所不在”、“普天同慶”等,了解它們的含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老師說,做人要講道德,要放之四海而皆準。
初中生:世界上的法律應該放之四海而皆準,不能因為地域不同而有所區別。
高中生:人權是普世價值,應該放之四海而皆準,不受任何限制。
大學生:科學的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無論在哪里都能得到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