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典
律典(lǜ diǎn)
發音:lǜ diǎn
基本含義:律典是指法律和制度的典范,也指法律和制度的規范。
詳細解釋:律典是由“律”和“典”兩個詞組成的,其中“律”指的是法律、規則,是對人們行為的規范和約束;“典”指的是典章、制度,是國家和社會所制定的規則和制度。律典的含義是指法律和制度的典范,是人們行為的準則和規范。
使用場景:律典常用于描述法律和制度的規范和典范,可以用于法律、政治、社會等領域的討論和描述。
故事起源:律典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隱公元年》:“古之人有言曰:‘毋往,毋來,毋求,毋歸。’此之謂也。”這句話意思是說,古代人們有一種行為準則,即不去追求不應該追求的東西,不回到不應該回到的地方。后來,律典逐漸演變成了對法律和制度的典范和規范的稱呼。
成語結構:律典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
1. 遵守律典是每個公民的責任。
2. 這個國家的律典非常嚴密,保障了人民的權益。
記憶技巧:將“律典”拆分為“律”和“典”兩個部分,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
- “律”可以聯想到“律師”,律師是專門從事法律工作的人,與法律有關。
- “典”可以聯想到“典章”,典章是指國家和社會制定的規章制度,與制度有關。
延伸學習:了解更多與法律和制度相關的成語,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刀山火海”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律典這個詞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 小學生(6-12歲):我們應該遵守學校的律典,不做欺負同學的事情。
- 初中生(13-15歲):作為一名共青團員,我要遵守黨的律典,為人民服務。
- 高中生(16-18歲):法律是社會的律典,我們要遵守法律,不做違法的事情。
- 大學生及以上:作為一名法律專業的學生,我要學習法律知識,為社會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維護社會的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