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得手
基本解釋
亦作“ 下的手 ”。謂忍心下毒手。 元 無名氏 《馬陵道》第二折:“哎,你個行刃的哥哥,你暢好是下的手!” 元 無名氏 《抱妝盒》第二折:“奉 劉娘娘 的懿旨,本待把裙刀將太子刺死,丟於 金水橋 河下。則見紅光紫霧,罩定太子身上,怎敢下得手。”
成語(Idiom):下得手
發音(Pronunciation):xià dé shǒ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能夠熟練地掌握、處理某種事物或技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下得手是指對某種事物或技能能夠熟練地掌握和處理,具有高超的技巧和經驗。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或某項技能上非常嫻熟和有經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或某項技能上非常嫻熟和有經驗。比如,你可以用它來形容一個廚師在烹飪上非常熟練,或者一個工匠在制作手工藝品時非常嫻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養生主》中有一則寓言故事:“齊人有叔孫通者,善下田。齊王曰:‘我欲有所使,子將能行乎?’通曰:‘臣善下田。’王曰:‘吾欲有所使,子將能下得手乎?’通曰:‘臣善下得手。’王曰:‘我欲有所使,子將下得手乎?’通曰:‘臣善下得手。’王曰:‘我欲有所使,子將下得手乎?’通曰:‘臣善下得手。’王曰:‘吾欲有所使,子將能下得手乎?’通曰:‘臣善下得手。’王曰:‘吾欲有所使,子將能下得手乎?’通曰:‘臣善下得手。’王曰:‘吾欲有所使,子將能下得手乎?’通曰:‘臣善下得手。’王曰:‘吾欲有所使,子將能下得手乎?’通曰:‘臣善下得手。’王曰:‘吾欲有所使,子將能下得手乎?’通曰:‘臣善下得手。’王曰:‘吾欲有所使,子將能下得手乎?’通曰:‘臣善下得手。’”這個故事通過重復的對話,強調了叔孫通在下田這項技能上的高超熟練,引申為人在某項技能上的嫻熟和有經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下得手的結構為動詞+得+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廚師在烹飪上下得手,每道菜都美味可口。
2. 他是一位下得手的木匠,制作的家具精美細致。
3. 她在舞蹈表演上下得手,每一次的演出都令人驚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下得手”這個成語與一個熟練掌握某項技能的人形象聯系起來,想象這個人在操作時手法嫻熟、動作熟練,從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技能、熟練度相關的成語,如“出類拔萃”、“精益求精”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畫畫上下得手,每一幅畫都很漂亮。
2. 初中生:我在打籃球上下得手,每次比賽都能得到很高的分數。
3. 高中生:他在寫作文上下得手,每一篇作文都很有深度。
4. 大學生:我在編寫代碼上下得手,能夠高效地完成各種編程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