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山之志
基本解釋
春秋 晉 介之推 功不言祿,隱居 介山 。后人稱其志為“介山之志”。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一馬之田,介山之志愈厲。”
成語(Idiom):介山之志
發音(Pronunciation):jiè shān zhī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志向遠大,胸懷寬廣,具有超越常人的抱負和雄心壯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介山,指高大的山峰;之,表示所屬關系;志,指志向、抱負。成語“介山之志”形容一個人的志向和抱負宏偉,超越常人,具有遠大的目標和雄心壯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志向或抱負遠大,有遠大的目標和雄心壯志的情況,可以用來贊美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詩經·小雅·南山有臺》中有“介山有樞”的描述,意指介山是眾山之首,象征著高大、偉岸和崇高的意義。后來,“介山之志”成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志向遠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介山)+ 之 + 賓語(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有著介山之志,立志要成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
2. 這位年輕的企業家具有介山之志,他的目標是打造一家世界級的公司。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介山之志”與高大的山峰形象聯想起來,想象一個人的志向和抱負如同介山一般高遠,超越常人,從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志存高遠”、“志同道合”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長大后要成為一名醫生,有著介山之志。
2. 初中生:我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名科學家,擁有介山之志,為人類做出貢獻。
3. 高中生:我立志要考上一所名牌大學,有著介山之志,追求更高的學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