謾諕
成語(Idiom):謾諕(mán yīn)
發音(Pronunciation):mán y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刻薄、諷刺尖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謾諕是由“謾”和“諕”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謾指責備、譏諷,諕指驚慌、害怕。謾諕形容言辭刻薄、諷刺尖刻,使人感到驚慌不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謾諕常用于形容某人的言語或行為刻薄、尖刻,使人感到被攻擊或受辱??梢杂糜诿枋鲆恍阂馀u、諷刺或挖苦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謾諕的故事起源于《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據傳,主父偃是戰國時期的一位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齊國任職期間,因為言辭尖刻,得罪了齊國的權臣田忌。田忌對主父偃惡言相向,使得主父偃感到驚慌和害怕。后來,主父偃離開齊國,回到了自己的故鄉。這個故事成為了謾諕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謾諕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謾諕言辭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
2. 她總是用謾諕的語言來傷害別人的感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謾諕”記憶為“謾言諕辭”,表示言辭刻薄、尖刻。可以通過將“謾言諕辭”與成語的意義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言辭刻薄、諷刺尖刻相關的成語,如“挖苦”、“諷刺”、“毒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10歲):他的謾諕言辭讓我覺得很害怕。
2. 初中生(14歲):她經常用謾諕的語言來嘲笑別人。
3. 高中生(17歲):他的謾諕言辭讓我覺得很受傷。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