鵠眄
成語(Idiom):鵠眄(hú miǎn)
發音(Pronunciation):hú m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目光高遠,志向遠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鵠,古代指天鵝;眄,注視。鵠眄原指天鵝仰首注視遠方,后用來形容人的目光高遠,志向遠大,有遠大抱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有遠大抱負、志向高遠的人,也可以用來稱贊他人的目光獨到,見解深遠。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荀子·勸學》中有一則故事,說孔子的弟子子路問孔子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卓越的人,孔子回答說:“君子之道,鵠鹿之趨,罔兩可也。”這里的“鵠鹿之趨”即指的是追求高遠的目標,后來人們將這個片語取出其中的“鵠眄”作為一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年輕時就立下了很多志向,真是個鵠眄之士。
2. 這位科學家的研究方向非常獨到,確實是個鵠眄之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鵠眄的發音“呼面”,可以想象一個人高舉面盆,仰頭向遠方注視,表示志向高遠。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志向、抱負相關的成語,如“壯志凌云”、“雄心勃勃”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長大后想成為一名科學家,成為一個鵠眄之士。
2. 初中生:我對未來充滿向往,希望能夠成為一個鵠眄之才。
3. 高中生:他的目光獨到,見解深遠,真是一個鵠眄之人。
4. 大學生:我們應該樹立遠大的目標,努力成為鵠眄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