譏禁
基本解釋
稽察查禁。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滱水》:“ 滱水 自縣南流入峽,謂之隘門,設隘於峽,以譏禁行旅。”《陳書·后主紀》:“夷狄吾民,斯事一也,何獨譏禁,使彼離析?”
成語(Idiom):譏禁(jī jìn)
發音(Pronunciation):jī jì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譏笑、嘲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譏禁是一個由“譏”和“禁”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譏”意為嘲笑、諷刺,表示對他人言行不當或錯誤的嘲諷;“禁”意為禁止、制止,表示對不當行為的制止或禁止。譏禁的含義是指用諷刺和嘲笑的方式來制止或禁止某人的錯誤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譏禁常用于描述對別人的錯誤行為進行諷刺和嘲笑的情景。可以用來批評和制止他人的不當行為,表達對錯誤行為的不滿和不贊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譏禁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晉書·王載傳》中的記載。據說,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載的官員,他性格剛正,對不法之事從不妥協。有一天,王載在街上巡視時,發現一個人在公共場所吸煙,他立即上前制止,并用諷刺的語言嘲笑了這個人的行為。這個故事傳揚開來,后人用“譏禁”這個成語來形容類似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意義相近的動詞組成,形成了諷刺和制止的含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無禮行為引來了眾人的譏禁。
2. 我們應該對違法行為進行譏禁,不能容忍。
3. 他因為對領導的錯誤決策進行了譏禁,而被解除了職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譏禁”這個成語拆分開來記憶。譏的發音與“雞”相近,可以想象一個嘲笑別人的雞,而禁的發音與“金”相近,可以想象一個禁止的標志。這樣,通過聯想記憶,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譏禁相關的成語,如“譏笑”、“嘲諷”等,可以進一步拓展對這個主題的學習。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作弊行為受到了同學們的譏禁。
2. 初中生:老師對不守紀律的學生進行了譏禁。
3. 高中生:我們應該對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進行譏禁,爭取公正和平等。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對不文明行為進行譏禁,提倡文明禮貌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