絶吭
成語(Idiom):絶吭 (jué kēng)
發音(Pronunciation):jué k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閉口不言,不再發聲。形容因害怕、驚訝、尷尬等原因而突然停止說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絶吭由“絶”和“吭”兩個字組成。“絶”意為中止、停止;“吭”意為聲音、喉嚨。結合在一起,表示突然停止說話,閉口不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因為受到驚嚇、尷尬或害怕而突然停止說話。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或停止發表意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古代的一個傳說。相傳有一位名叫“吳剛”的人,他非常喜歡唱歌。有一天,他在路上唱歌時,突然看到了一只巨大的蛇,嚇得他停止了歌唱。從那以后,他再也不敢唱歌了,閉口不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了那個恐怖的故事后,絶吭了。
2. 在會議上,他突然絶吭了,不再發表意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絶吭”理解為“絕口而默”,即閉口不言。可以通過與“絕口而默”相對應來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沉默、停止說話相關的成語,如“默不作聲”、“一言不發”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看到老師生氣了,絶吭了。
2. 初中生:當他聽到那個尷尬的笑話時,他絶吭了。
3. 高中生:在辯論比賽中,他的觀點受到質疑,他選擇絶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