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辰
基本解釋
(1).指日月星辰。《史記·歷書》:“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 唐都 分其天部;而 巴 落下閎 運算轉歷,然后日辰之度與 夏 正同。”
(2).指天干和地支。 漢 王充 《論衡·詰術》:“日十而辰十二,日辰相配,故甲與子連。” 漢 焦贛 《易林·履之未濟》:“日辰不和,強弱相振。”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一日謂之‘一辰’者,以十二支言也。以十干言之,謂之‘今日’;以十二支言之,謂之‘今辰’。故支干謂之‘日辰’。”
(3).日子;時辰。 元 關漢卿 《竇娥冤》楔子:“他説今日好日辰,親送女兒到我家來。” 元 無名氏 《盆兒鬼》楔子:“恰好今日是個好日辰,回家辭過父親,便索長行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若論婚姻大事,還該尋一個好日辰。”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二》:“按天有十二辰,故一日分為十二時,日至某辰,即某時也,故時亦謂之日辰。”
成語(Idiom):日辰
發音(Pronunciation):rì ch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時間的流逝,一日一天的事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日辰由兩個字組成,日指太陽,辰指時間。日辰本意是指一天的時間流逝,后來引申為指一段時間的流逝。成語中的日辰常用來形容時間的流逝,強調時間的寶貴和不可逆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日辰常用于寫作、演講和口語中,用以表達時間的流逝和珍惜時間的重要性。可以用來形容年歲的增長、歲月的流逝、時光的飛逝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日辰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詩經》。《詩經》中有一篇名為《日月》的詩,其中有一句詩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這句詩表達了時間的流逝和季節更替的感慨,后來演變成了成語日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日辰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每當我看著日歷上的日期不斷變化,我就感嘆時間過得真快,日辰如梭。
2. 學生們應該珍惜時間,抓緊日辰,努力學習。
3. 他經歷了許多日辰,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日歷”聯想記憶,日歷上的日期不斷變化,象征著時間的流逝,幫助記憶成語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時間有關的成語,如“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等,加深對時間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每天都會在日記里記錄下自己的日辰,感受時間的流逝。
2. 初中生:我常常告誡自己要珍惜時間,不要虛度光陰,因為日辰如梭。
3. 高中生:我意識到時間的寶貴,所以每天都會安排好自己的日辰,高效利用時間。
4. 大學生:在大學的日子里,我深刻體會到時間的寶貴,要抓住每一個日辰,努力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