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閲
基本解釋
大規模地檢閱軍隊。《左傳·桓公六年》:“秋,大閲,簡車馬也。” 漢 張衡 《東京賦》:“歲惟仲冬,大閲 西園 。” 唐 元稹 《贈太保嚴公行狀》:“嘗大閲於 并城 東,種落畢會,旗幟滿野,周迴七十里不絶。”《清史稿·禮志九》:“ 天聰 七年, 太宗 率貝勒等督厲眾軍,練習行陣,是為大閲之始。 順治 十三年,定三歲一舉,著為令。”
成語(Idiom):大閲
發音(Pronunciation):dà yu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大規模的檢閱或檢查,也指大規模的閱讀或研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閲是由“大”和“閲”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大表示規模龐大,閲表示檢閱、檢查。大閲一詞最早用于古代君主檢閱軍隊或官員的盛況,后來引申為大規模的閱讀或研究。這個成語強調了規模之大和重要性,通常用來形容某種活動或事件非常龐大而引人注目。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大閲一詞在現代漢語中用得較少,多數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或歷史記錄中。它可以用來形容大規模的閱讀、研究或檢閱活動,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領域或行業中的重要會議、大型展覽等。例如,可以說一個學者進行了一次大閲,表示他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研究或閱讀;可以說某個行業舉辦了一次大閲,表示該行業舉辦了一次大規模的會議或展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大閲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場和軍隊。古代君主常常會進行大規模的檢閱,檢閱軍隊或官員的數量和壯觀場面。這些檢閱活動被稱為大閲。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閲一詞的含義逐漸擴展到其他領域,用來形容大規模的閱讀、研究或檢閱活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大閲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次學術會議是一次大閲,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參加。
2. 他花了整個暑假對這個課題進行了一次大閲,為寫論文做準備。
3. 這個博物館的展覽是一次大閲,展示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和藝術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大閲這個成語與大規模的閱讀、研究或檢閱活動聯系起來,形成聯想。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個龐大的圖書館或會議大廳中,周圍都是大量的書籍或人群,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對中國古代的大閲活動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官場和軍隊的制度和儀式。還可以學習其他與大閲相關的成語,如大典、大會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參加了一次大閲,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書。
初中生:老師要求我們進行一次大閲,研究一個歷史事件。
高中生:我在圖書館進行了一次大閲,為寫作文做準備。
大學生:我參加了一次大閲,聽了很多專家的演講,對專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