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笏
基本解釋
百條(黃金)。古代官員上朝時皆手持長方形笏板,后因金條亦為長方形,故借“笏”字代“條”字,以表其量,兼狀其形。 清 姚燮 《雙鴆篇》:“夢郎三城歸,黃金百笏青騧驪。”
成語(Idiom):百笏(bǎi hù)
發音(Pronunciation):bǎi h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們的儀態端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百笏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百”表示很多,而“笏”是古代士人行走時所攜帶的禮儀用具,用來表示身份和地位。百笏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人們的儀態端莊,行為得體,舉止優雅,符合禮儀規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百笏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的儀態端莊,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的舉止得體,表示對他的尊敬和敬佩之情。例如,當你看到一個人舉止優雅,言談舉止得體時,可以說他是一個百笏之士。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百笏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禮儀制度。古代的士人在參加宴會、拜訪朝廷等場合時,會攜帶笏板,用來表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只有身份尊貴的人才能攜帶百笏,因此百笏成為了一種象征儀態端莊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百笏這個成語的結構比較簡單,由兩個字組成,沒有太復雜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身華麗的禮服,舉止得體,真是個百笏之士。
2. 她的儀態端莊,舉止得體,完全符合一個百笏之士的標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百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手持著一百個笏板,走路時舉止得體,儀態端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禮儀相關的成語,如“禮尚往來”、“言歸正傳”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教我們要有百笏之儀,不可以隨便摔門。
2. 初中生:參觀博物館時,我們要保持百笏之儀,不可以觸摸展品。
3. 高中生:作為學生代表,我要在畢業典禮上展現百笏之儀,代表學校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