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羅經被
成語(Idiom):陀羅經被(tuó luó jīng bèi)
發音(Pronunciation):tuó luó jīng bè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在學習經書時,對經書內容有所誤解或掌握不準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陀羅經被出自佛教經典《大般涅槃經》中的一段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叫陀羅的人,他在聽佛陀講經時,把佛陀的話理解錯誤,以致后來把錯誤的內容傳授給了其他人。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了人們在學習經書時,因為理解錯誤或者掌握不準確,誤傳經書的內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人們學習知識時不夠仔細、不夠深入,導致理解錯誤或者掌握不準確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陀羅經被的故事起源于佛教經典《大般涅槃經》中。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在學習佛法時要謹慎,不能因為自己的理解錯誤而誤導他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陀羅經被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陀羅”指的是一個人名,“經被”則表示經書被誤傳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本書的理解完全是陀羅經被。
2. 學習要認真,不能陀羅經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陀羅經被”與佛教經典《大般涅槃經》中的故事聯系起來,通過想象陀羅誤傳經書的場景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佛教經典中的類似故事,了解更多成語的起源和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答案完全是陀羅經被,根本不對。
2. 初中生:我們要在學習中避免陀羅經被,要認真理解知識。
3. 高中生:這篇文章的解讀完全是陀羅經被,沒有捕捉到作者的真正意圖。
4. 大學生:作為學生,我們要避免陀羅經被,要通過深入學習來掌握知識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