庀役
基本解釋
雇用工匠。 唐 元稹 《茅舍》詩:“度材無強略,庀役有定價。”
成語(Idiom):庀役(pǐ yì)
發音(Pronunciation):pǐ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員因貪污受賄而被貶謫或罷官。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庀役是一個古代成語,由兩個字組成。庀,指的是被貶謫或罷官;役,指的是勞役、服役。庀役一詞原本是指官員因貪污受賄而被貶謫或罷官后,被迫從事勞役的情況。它形象地比喻了貪官污吏遭到應有的懲罰和處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庀役一詞多用于描述官員貪污受賄而被貶謫或罷官的情況。可以用于諷刺和批評腐敗現象,也可以用于描述歷史上的貪官污吏被懲罰的情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賈誼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賈誼是漢朝時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他曾經在朝廷中任職,但因為他堅持主張變法,受到了保守勢力的排斥和打擊。最終,賈誼被貶謫到邊遠地區,從事底層的勞役工作。這個故事成為了庀役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庀役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貪官最終被判庀役,為自己的貪污行為付出了代價。
2. 那些貪圖私利的官員最終都會遭到庀役的懲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庀役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貪官被貶謫到邊遠地區,被迫從事底層勞役的情景,以此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上的腐敗現象和反腐斗爭,以及官員貪污受賄的危害和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官員做了壞事,最后被庀役了。
2. 初中生:我讀過一本歷史書,里面講了很多官員因貪污受賄而被庀役的故事。
3. 高中生:庀役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懲罰方式,用來打擊貪官污吏。
4. 大學生:我們應該堅決反對腐敗,讓貪官們都被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