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罪
基本解釋
討伐罪人。《左傳·僖公元年》:“凡侯伯救患、分災、討罪,禮也。” 唐 符載 《為劉尚書祭王員外文》:“因得討罪,誅其不義。”
成語(Idiom):討罪
發音(Pronunciation):tǎo z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通過法律手段追究犯罪分子的責任,讓其受到應有的懲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討罪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討”意為追究,追求,而“罪”則指的是犯罪或過錯。因此,討罪的基本含義是通過法律手段追究犯罪分子的責任,讓其受到應有的懲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討罪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對犯罪行為的追究和懲罰,常見于法律、司法和社會正義的話題中。它可以用于描述對于犯罪分子的法律制裁,也可以用于表達對不公正行為的譴責和追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討罪的故事起源并不明確,但其基本含義和用法與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和社會正義觀念密切相關。在古代,法律是用來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的重要工具,而討罪則是通過法律手段來追究犯罪分子的責任,以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討罪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討”和名詞“罪”組成。其中,“討”為動詞,表示追究、追求的意思;“罪”為名詞,表示犯罪、過錯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決心討罪,以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2. 受害者的家屬一直在努力討罪,希望兇手能夠受到應有的懲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為了記憶“討罪”這個成語,可以使用以下技巧:
1. 將“討”字與“追究”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在追逐犯罪分子。
2. 將“罪”字與“懲罰”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因犯罪行為而受到懲罰。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法律和司法系統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有關法律和社會正義的知識。了解不同國家的法律制度、法律原則和法律程序,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討罪”。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小明幫助老師找到了偷竊教室物品的同學,他希望能夠幫助老師討罪。
2. 初中生(13-15歲):當地政府加大了打擊販毒犯罪的力度,以討罪并維護社會的安全。
3. 高中生(16-18歲):受害者的家屬一直在堅持討罪,希望能夠為親人討回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