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坐而待斃 (zuò ér dài bì)
發(fā)音(Pronunciation):zuò ér dài b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坐下來等待死亡或失敗,不積極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對困境或危險無動于衷,不采取任何行動,任由事態(tài)發(fā)展,最終導致失敗或災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用于形容某人對問題漠不關心,缺乏積極應對的態(tài)度。也可用于批評某人不主動解決問題,而是等待問題自行解決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坐而待斃”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故事。相傳,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叫范蠡的人,他曾是一個有名的智者和謀士,但因為某種原因,他放棄了官職,選擇隱居在洞庭湖邊的船上。有一天,他在湖邊的船上看到一只魚,它游得非常快,而另一只魚卻一直在原地等待,最終被捕食者吃掉。范蠡觀察后頗有感悟,認識到自己不能坐而待斃,而應主動行動,積極應對問題。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坐”表示被動的狀態(tài),“待”表示等待,“斃”表示死亡或失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不愿意面對問題,只是坐而待斃。
2. 在這個困境中,我們不能坐而待斃,必須積極尋找解決辦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人坐在一張椅子上,等待著死亡或失敗的情景,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歷史故事中的智者和謀士的故事,如《左傳》中的范蠡、《史記》中的張良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想等到明天才做作業(yè),那樣就是坐而待斃了。
2. 初中生:面對考試,我們不能坐而待斃,要積極復習。
3. 高中生:在就業(y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我們不能坐而待斃,要主動尋找機會。
4. 大學生:面對挑戰(zhàn),我們不能坐而待斃,要積極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