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特鼠
成語(Idiom):褥特鼠
發音(Pronunciation):rù tè sh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忽然間變得十分膽小怕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褥特鼠,褥(rù)指床上的被褥,特(tè)指特別,鼠(shǔ)指老鼠。成語中的“褥特鼠”形象地比喻人突然間變得非常膽小怕事,害怕一切事物,不敢冒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本來勇敢果斷的人,卻因為某種原因變得膽小怕事。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遇到困難就退縮、不敢冒險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褥特鼠”最早見于《南史·卷七十一·列傳第六十一·顧野王傳》。據傳,顧野王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位豪杰,他年輕時勇猛無敵,但后來因為一次被老鼠嚇到而變得非常膽小怕事。因此,人們用“褥特鼠”來形容這種突然間變得膽小怕事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褥特鼠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原來是個勇敢的戰士,但現在變成了一個褥特鼠。
2. 他在遇到困難時總是變成褥特鼠,不敢冒險一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褥特鼠”與床上的被褥和老鼠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被老鼠嚇得躲在被子里不敢出來,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勇敢、膽小相關的成語,如“膽大包天”、“膽小如鼠”等,以豐富詞匯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原來是個勇敢的小隊長,但現在變成了一個褥特鼠。
2. 初中生:他在面對考試時總是變成褥特鼠,不敢冒險嘗試新的學習方法。
3. 高中生:他原本是個敢于追求夢想的人,可是現在卻成了一個褥特鼠,不敢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