碝磩
成語(Idiom):碝磩 (ruǎn lì)
發音(Pronunciation):ruǎn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事物軟弱無力,沒有韌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碝磩一詞源自古代的陶器,因為陶器制作材料脆弱,容易破碎,所以用來形容事物軟弱無力,沒有韌性的特點。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缺乏堅韌和抵抗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意志薄弱,缺乏勇氣和毅力的情況。也可用于形容事物的質量差,易損壞的特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碝磩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游》一篇中。莊子在文章中寫道:“彼將鼓盆而歌于壚,若是其息則無所歸。”意思是說,一個人鼓起勁兒唱歌,如果沒有氣息了,就沒有地方可以回到。這個故事形象地描繪了碝磩的意義,即缺乏韌性和堅持的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詞組成,沒有固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有很多好的想法,但是碝磩的性格讓他無法堅持下去。
2. 這個公司的產品質量太碝磩了,很容易損壞。
3. 在面對困難時,我們不能碝磩退縮,要堅持到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碝磩想象成一個陶器,容易碎裂的形狀。通過聯想陶器的脆弱特點,可以更容易記住碝磩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堅韌、毅力相關的成語,如“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等,以豐富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體力很碝磩,跑不了快。
2. 初中生:在面對困難時,我們不能碝磩退縮,要勇敢面對。
3. 高中生:這個學生雖然成績不好,但他并沒有碝磩放棄,仍然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