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期
基本解釋
(1).古代官府催繳租稅的限期。 清 袁枚 《新齊諧·大樂上人》:“其鄰人 周 某,充縣役,家貧,承催稅租,皆侵蝕之,每逢比期,輒向上人借貸。”
(2).舊 中國 銀錢業和工商業公定的一種債權債務結算日期。如以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為“小比期”,以每月十五日和月底最后一天為“大比期”。一般拆放短期款項,即以半個月為期。 茅盾 《清明前后》第一幕:“我們得借比期來開銷工資,來買米。”
成語(Idiom):比期
發音(Pronunciation):bǐ q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期是一個動詞成語,意為比較相距的時間長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比期是由“比”和“期”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比指比較,期指時間段。比期表示比較兩個時間段的長短,通常用來形容時間的長短相差很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比期常用于描述兩個時間段的差距很大,強調時間的長短不一致。例如,可以用來形容兩個人相見的時間間隔很長,也可以用來形容兩個事件發生的時間相隔很遠。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比期的故事起源不太明確,但可以通過比較兩個時間段的長短來理解它的含義。在古代,人們沒有精確的時間計量工具,只能通過比較來判斷時間的長短。因此,比期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比喻手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比期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人的見面真是比期,已經有好幾年沒見了。
2. 這兩個事件的發生時間比期,相隔了好幾個世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比期”與“時間長短不一致”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兩個時間段的長度不同,形成一個對比的圖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時間相關的成語,如“日久見人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我的朋友已經好久沒見面了,我們的見面真是比期。
2. 初中生:我爺爺和奶奶結婚已經60年了,他們的婚姻比期,真是難得。
3. 高中生:我上次去旅行是兩年前了,現在終于有時間再去旅行了,真是比期的機會。
4. 大學生:我和我的導師已經有兩個月沒見了,下個月終于能見到他了,真是比期。
5. 成年人:我和我最好的朋友已經有十年沒見面了,我們的見面真是比期,我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