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礵
成語(Idiom):砒礵
發音(Pronunciation):pī b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刻薄尖刻,令人難以接受或忍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砒礵一詞最早出自《后漢書·楊震傳》,原指毒藥,后來引申為形容言辭刻薄尖刻,令人難以接受或忍受。使用這個成語時,一般形容人的言辭或行為過于尖刻刻薄,給人帶來傷害或不愉快的感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砒礵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辭尖刻刻薄、惡意攻擊他人的行為。可以用于諷刺、批評或描述某人的惡劣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砒礵一詞最早出自《后漢書·楊震傳》。當時,楊震是漢朝時期的一位重要官員,他有一次對一位官員的奏章進行了嚴厲的批評,用了“砒礵”一詞形容奏章的言辭尖刻刻薄。這個故事后來被人們廣泛傳頌,成為了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砒礵是一個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辭犀利而砒礵,傷害了許多人的感情。
2. 她總是用砒礵的語言來批評他人,讓人難以忍受。
3. 這篇文章的批評之辭犀利而砒礵,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砒礵”與“毒藥”聯系起來,因為砒礵最早的含義就是毒藥。通過將砒礵與毒藥聯系起來,可以幫助記憶其含義為言辭刻薄尖刻,令人難以接受或忍受。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人的言辭刻薄的成語,如“尖酸刻薄”、“咄咄逼人”等。這些成語都可以用來描述人的惡劣行為或言辭,擴展了我們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話太砒礵了,讓我很傷心。
2. 初中生: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有時候太砒礵了,讓人難以接受。
3. 高中生:他的批評之辭犀利而砒礵,讓人無法忍受。
4. 大學生:他的評論太砒礵了,完全沒有考慮他人的感受。
5. 成年人:他的言辭犀利而砒礵,傷害了很多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