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訐
基本解釋
謂互相指責、揭發。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科道爭為主考》:“至癸巳冬,而紛紛互訐愈不休。”《清史稿·穆宗紀一》:“以侍郎 薛煥 、通政使 王拯 互訐,均予降調,并申誡臣工。” 魯迅 《華蓋集續編·不是信》:“這不是明明白白的么,報社收津貼,連同業中也互訐過,但大家都自稱為公論。”
成語(Idiom):互訐
發音(Pronunciation):hù ji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相互指責、互相攻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互訐是指相互指責、互相攻擊的意思。通常用來形容雙方爭吵、爭執不下,互相攻擊對方的情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互訐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雙方爭吵、爭論、爭執的情況。可以用于描述朋友之間的爭吵,同事之間的爭執,甚至政治辯論中的攻擊對方等情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互訐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則故事。相傳,戰國時期,韓國有一位叫做韓非的政治家,他曾經勸告韓國國君要加強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韓非的言論卻遭到了另一位政治家范雎的強烈反對。兩人就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互相指責對方的觀點和行為。后來,人們用“互訐”來形容雙方的爭吵和攻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互訐是由“互”和“訐”兩個字組成的。其中,“互”表示相互、互相的意思,“訐”表示指責、攻擊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互訐了起來,吵得不可開交。
2. 在會議上,兩位同事因為意見不合互訐起來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這個成語:
1. 將成語分解為“互”和“訐”兩個字,分別記憶它們的意思。
2. 想象兩個人互相指責、互相攻擊的情景,與成語的含義進行聯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互訐相關的成語,例如“互相攻訐”、“互相指訐”等。也可以了解更多與爭吵、爭論相關的成語,擴展你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兩個同學因為互訐起來,老師生氣了。
2. 初中生:在班級辯論賽中,我和我的對手互訐了很多次。
3. 高中生:政治課上,同學們就兩位政治家的觀點進行了激烈的互訐。
4. 大學生:在學術研討會上,兩位教授因為學術觀點不同,互訐了起來。
希望這個關于“互訐”的學習指南能夠幫助到你,讓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