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款
基本解釋
猶議和。《明史·奸臣傳·馬士英》:“北兵至,猶可議款。” 清 魏源 《圣武記》卷六:“賊佯遣人議款,而分兵繞入 萬仞關 ,圍 永昌 、 騰越 各邊營汛。”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一:“未幾翠華西狩,余派充留京辦事大臣,適兩全權大臣入京議款,復令襄辦和約。”
成語(Idiom):議款
發音(Pronunciation):yì ku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議論或討論款項的分配或使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議款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議”表示討論或議論,“款”表示款項或資金。議款的基本含義是指討論或決定款項的分配或使用。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們就某個款項的分配或使用問題進行討論或爭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議款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政府、組織或團體討論資金分配的場合,也可以用于描述個人或團體在分配或使用款項時的爭議或爭論。例如,可以用議款來形容政府部門就預算分配進行討論,或者用議款來形容一個團隊就項目資金的使用進行爭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議款這個成語的起源并沒有明確的故事或典故。它是根據漢語中的“議”和“款”兩個字的基本含義組合而成的。這個成語的意義和用法在現代漢語中逐漸形成并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議款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議”表示討論或議論,“款”表示款項或資金。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政府代表們就預算分配進行了激烈的議款。
2. 項目組成員對資金使用方案進行了長時間的議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議款”與“討論資金分配”這個場景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團隊或組織的成員們圍坐在一起,討論如何分配或使用一筆款項,他們進行激烈的討論和爭論,最終達成共識。這個場景可以幫助記憶并理解議款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資金分配相關的成語,例如“分賬”、“決算”等。這些成語可以幫助豐富對于資金管理和分配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讓我們班討論學校籃球隊的球衣款式和顏色,我們進行了熱烈的議款。
2. 初中生(13-15歲):學校組織了一個關于學生活動經費使用的座談會,同學們進行了激烈的議款。
3. 高中生(16-18歲):學生會就學校舞會的預算進行了長時間的議款,最終確定了一個合理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