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擘
基本解釋
(1).猶分配。 宋 蘇軾 《論葉溫叟分擘度牒不公狀》:“而州郡大小,戶口多寡不同,亦合參酌品配,從逐司公共相度分擘,方得允當。”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竦議五路講討》:“ 竦 ( 夏竦 )集幕職兵官,議五路進討。凡五晝夜,屏人絶吏,所謀祕密,處置軍馬,分擘糧草,皆有文字。”
(2).分離,分開。 明 唐順之 《葉包庵先生壽序》:“又各自以其師説轉相授受,雖支派分擘,莫不繩然,以世迭譜。”
(3).猶言分攻。《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歷元年》:“近聞賊聚兵一路以敵王師,若兩路協力,分擘要害,尚慮諸將晚進,士卒驕怯,未能大挫其鋒。”
成語(Idiom):分擘(fēn bò)
發音(Pronunciation):fēn b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分割、破裂、分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分擘是一個形容詞,表示被分割或破裂成幾部分。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團結破裂、分裂不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分擘常用來形容團體、組織、國家等因為內部紛爭、分歧或意見不合而導致分裂、破裂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家庭關系、友誼等因為爭執、沖突而破裂。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分擘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個故事。相傳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戰爭中,曾經分裂了中國。當時,項羽的部下建議他殺死劉邦,但項羽沒有采納,而是選擇了分封劉邦為漢王。然而,這個決策導致了劉邦與項羽的分裂,最終劉邦建立了漢朝,項羽失敗。因此,分擘這個成語出自項羽的故事,形容團結破裂、分裂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分擘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分”和“擘”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由于內部紛爭,這個團隊分擘成了兩派。
2. 這個國家因為種族沖突而分擘成了兩個獨立的國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物體被分割成幾部分的場景,或者想象一個團體因為內部紛爭而破裂的情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分擘相關的成語,例如“分崩離析”、“分道揚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玩具被我弟弟分擘了。
2. 初中生:由于意見不合,我們的小組分擘成了兩個小組。
3. 高中生:這個國家因為宗教紛爭而分擘成了兩個國家。
4. 大學生:這個公司因為內部權力斗爭而分擘成了兩個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