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席
基本解釋
猶末座。古人常以居下席表示謙敬。 南朝 梁 沉約 《侍宴謝朏宅餞東歸應制》詩:“飲和陪下席,論道光上筵。”
(1).離開席位,表示恭敬。 漢 劉向 《說苑·政理》:“ 景公 乃下席而謝之。”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南人賓至不迎,相見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
(2).謂離開原來的居處,睡在守孝的草席上。《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司馬貞 索隱:“下席,言其寢苫居廬。”
(3).到講席之下。《南齊書·劉瓛傳》:“ 瓛 姿狀纖小,儒學冠於當時,京師士子貴游莫不下席受業。”
成語(Idiom):下席
發音(Pronunciation):xià x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辭讓,讓座或退席,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和禮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下席是指在座的人主動讓座或退席,讓給他人的一種行為。這個成語源于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人們在社交場合中注重互相尊重和禮貌。下席的行為體現了謙虛、尊重和關心他人的品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下席的場景可以是在宴會上,當有客人來訪時,主人可以主動下席讓座;也可以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當看到有需要的人時,我們可以主動下席讓座;此外,在會議或講座中,當有需要的人時,我們也可以主動下席退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下席的起源,有一則古代的故事。相傳,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次宴會,國君座位上有一只鳥突然飛來,國君看到后立即下席退讓,給鳥讓座。這個故事傳揚開來后,下席成為了表達對他人尊重和禮貌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下席由兩個字組成,下表示動作的方向,席表示座位。成語的結構簡單明了,容易理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公交車上,看到一個老人站著,小明主動下席讓座。
2. 在家庭聚會上,見到父親回來,孩子們紛紛下席迎接。
3. 會議進行到一半,突然有急事的同事趕緊下席離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下席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坐在座位上,然后突然下去讓座給別人,這樣就能夠記住下席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與禮儀和尊重相關的成語來擴展學習。例如,“鞠躬盡瘁”、“禮尚往來”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食堂里,我看到一個同學沒有座位,我主動下席讓他坐。
2. 初中生:在公交車上,我看到一個孕婦站著,我主動下席讓座給她。
3. 高中生:在班級聚會上,我看到老師來了,我主動下席迎接并讓他坐在我的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