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伎
基本解釋
唐玄宗 分宮廷樂伎為三部:堂下立奏為立部伎,堂上坐奏為坐部伎,又選坐部伎教于梨園為法曲部,故后世有“三部伎”之稱。 清 吳偉業 《洛陽行》:“殿內遂停三部伎,宮中為設八關齋。”參閱《新唐書·禮樂志十二》。
成語(Idiom):三部伎(sān bù jì)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bù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戲曲中的三種技藝,即唱、念、做,也泛指各種技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部伎源自戲曲,指的是表演藝術中的三種技藝:唱、念、做。唱指的是歌唱;念指的是念白,即演員念出角色的臺詞;做指的是表演動作、舞臺動作。這三種技藝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場戲劇表演。在中國傳統戲曲中,演員必須掌握這三種技藝,才能完美地呈現角色和故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部伎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掌握多種技藝或才能,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團隊中的不同角色和專長。此外,三部伎還可以用來比喻一個人學習多種技能或領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部伎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形容戲曲演員的技藝。后來,這個詞被廣泛應用于其他領域,成為一個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部伎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真正的三部伎,既會唱歌跳舞,又會演戲。
2. 這個團隊的成員各有所長,真是一個三部伎的組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個漢字“三部伎”進行分解記憶。例如,將“三”與“部”聯想為一個戲曲演員,將“伎”聯想為演員的技藝。這樣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和來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傳統戲曲的知識,以及其他與表演藝術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想成為一個三部伎,既會唱歌跳舞,又會畫畫。
2. 初中生:他是個真正的三部伎,不僅會踢足球,還會彈鋼琴。
3. 高中生:我希望成為一個三部伎,在學術、藝術和體育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