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羊腸
基本解釋
令車馬馳驅于羊腸險路。語本《漢書·王尊傳》: 王陽 為 益州 刺史,行至 邛郲 九折阪 ,不欲以父母之遺體而犯此險阻,遂歸。“及 尊 為刺史,至其阪,問吏曰:‘此非 王陽 所畏道邪?’吏對曰:‘是。’ 尊 叱其馭曰:‘驅之! 王陽 為孝子, 王尊 為忠臣。’”后以“叱羊腸”為不避艱險,愿為國家效力邊疆之典。 明 徐渭 《代云南策問》之五:“其在高甲雋才,往往欲試利器,甘盤錯,易險阻,叱羊腸者……為閉其所長不得盡,恒苦鬱鬱。”
成語(Idiom):叱羊腸
發音(Pronunciation):chì yáng ch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說話直截了當,毫不客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叱羊腸是由“叱”和“羊腸”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叱意為大聲斥責,羊腸則指羊的腸子,引申為指言辭。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說話直截了當,毫不客氣的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叱羊腸常用于形容直率、直言不諱的人。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直接表達和坦率,或者指責他人的直言不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叱羊腸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屈原是楚國的大臣,他因直言得罪了楚懷王,被貶謫到了遠離京城的地方。有一天,賈生前來探望屈原,并向他獻上了一碗羊腸。屈原接過羊腸后,把羊腸一口吞下,表示自己直言不諱,毫不客氣。從此,叱羊腸成為形容直率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叱羊腸是一個以動詞“叱”和名詞“羊腸”組成的成語,其中“叱”表示動作,而“羊腸”則表示言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不公正的事情總是叱羊腸直接指出。
2. 她直言不諱,毫不客氣地叱羊腸,讓大家都受益匪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羊相關的形象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大聲斥責著一根羊腸,形象生動,易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直率、直言不諱相關的成語,如“直言無諱”、“直抒胸臆”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叱羊腸地批評了我,讓我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2. 初中生:他毫不客氣地叱羊腸地指出了同學們的不足之處。
3. 高中生:在辯論賽中,他直言不諱地叱羊腸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贏得了觀眾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