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莽
基本解釋
亦作“鬭莽”。莽撞相斗。 明 楊柔勝 《玉環記·韋皋領兵》:“區區小將有何強,敢與相持胡鬭莽。”
成語(Idiom):斗莽
發音(Pronunciation):dǒu m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兩個人或團體爭斗、爭奪,力量懸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斗莽源自《左傳·襄公四年》:“楚人斗莽于鳩人之間。”其中,“斗”指爭斗,爭奪;“莽”指力量懸殊,勢單力薄。成語“斗莽”形容力量懸殊的雙方進行爭斗,通常是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對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實力懸殊的對抗,強弱對比明顯的競爭或斗爭場景。也可用于形容個人或團體在某一領域中的競爭,其中一方實力明顯弱于另一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四年》記載了一個楚國與鳩人之間的斗爭。楚國人力量強大,而鳩人力量較弱,但鳩人并不畏懼強大的楚國。后來,楚國人對鳩人進行了進一步的侵略,最終導致了鳩人的滅亡。這個故事成為了“斗莽”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場比賽中,實力懸殊的兩支球隊斗莽,最終強隊獲勝。
2. 在商業競爭中,小企業要與大企業斗莽,需要有獨特的競爭策略。
3. 在戰爭中,弱小的國家與強大的國家斗莽,需要有智謀和戰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想象兩只螞蟻在與一只大象斗爭,形象生動地表達了力量懸殊的情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類似意義的成語,如“力不從心”、“弱肉強食”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和小紅斗莽,小明贏了。
2. 小學生:在足球比賽中,我們班和另一個班級斗莽,最后我們班贏了。
3. 初中生:在數學競賽中,我們班和高年級的學生斗莽,雖然我們班實力較弱,但我們盡力了。
4. 高中生:在高考中,我們要和全國各地的學生斗莽,爭取更好的成績。
5. 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我們要與其他畢業生斗莽,爭取到理想的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