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鏡
基本解釋
漢 代的銅鏡。 漢 鏡有圓形、方形。紐多作半球形。正面磨光,背面鑄有幾何形圖案或神人禽獸等。 東漢 中期,出現(xiàn)浮雕的畫像,造形精美。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一:“為了作為到過 沙市 的紀(jì)念,我花了一塊錢買了一面 漢 鏡。”
成語(Idiom):漢鏡
發(fā)音(Pronunciation):hàn j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能夠反映歷史真相、社會現(xiàn)象的事物或人。
詳細(xì)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漢鏡指的是漢代的銅鏡,因為古代的銅鏡可以反射出人的容貌和真實的形象,所以成為了反映歷史真相和社會現(xiàn)象的象征。在成語中,漢鏡用來比喻能夠真實反映事物本來面目的東西或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能夠客觀反映真相的報紙、書籍、影視作品等媒體,以及誠實正直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jù)說,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的《文選·韋應(yīng)物集》中的《漢宮春·春宮怨》一詩中:“漢宮春,為落花殘照里,卻成漢鏡,不堪看也。”這個詩句形象地描繪了春宮的景色,也暗喻了春宮的真相不堪一看。后來,人們將漢鏡作為一個象征,用來比喻能夠真實反映事物本來面目的東西或人。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jié)構(gòu)。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本書是一面漢鏡,可以幫助你了解歷史的真相。
2. 他的報道像一面漢鏡,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的現(xiàn)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漢鏡想象成一面反射出真實面貌的鏡子,用來比喻能夠真實反映事物本來面目的東西或人。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銅鏡制作工藝和歷史背景,以及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明鏡高懸”、“鐵面無私”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我喜歡讀那些能夠像漢鏡一樣真實反映生活的故事書。
2. 初中生:老師告訴我們,歷史課本是一面漢鏡,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歷史的真相。
3. 高中生:我覺得新聞媒體應(yīng)該像漢鏡一樣客觀地報道社會現(xiàn)象。
4. 大學(xué)生:作為學(xué)生,我們應(yīng)該努力成為一面漢鏡,能夠真實地反映社會的問題和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