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覺
基本解釋
佛教語。佛教認為,眾生心體,自性清凈,原有性德,非修成而然,故稱“本覺”。《大乘起信論》:“心體雜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説名本覺。” 唐 王維 《能禪師碑》:“至于定無所入,慧無所依,大身過于十方,本覺超于三世,根塵不滅,非色滅空,行愿無成。” 宋 洪邁 《容齋五筆·八種經典》:“詮自性,認本覺,莫深於‘實相法密經’。”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五》:“《詩》頌 文王 ,一則曰‘緝熙’,再則曰‘緝熙’。熙者,人心本覺之光明乎!”
成語(Idiom):本覺
發音(Pronunciation):běn ju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自己對自己的本性和本心有清醒的認識和覺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本覺一詞源自佛教,意為“本來的覺悟”或“本性的覺醒”。它強調一個人應該認清自己的本性和本心,并通過修行和悟道來達到覺悟的境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本覺常用于佛教教義的講解和修行指導中,用來表示修行者通過內心覺悟,認識到自己的本性和本心,從而達到解脫和超脫塵世的境地。此外,也可用于引申指人對自己的本性和內心有清醒的認識,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自我修正和提升。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本覺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華嚴經》中,是佛陀講述了一個修行者如何通過覺悟,認清自己的本性和本心,并達到解脫的故事。后來,這個詞語在佛教教義中得到廣泛應用,成為佛教修行的重要概念。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本覺是由形容詞“本”和動詞“覺”組成的。其中,“本”表示本來的、本質的意思,“覺”表示覺悟、覺醒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修行多年,終于在禪宗的指導下實現了本覺。
2. 只有通過深入的自我反省,才能達到本覺的境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成語本覺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1. 將成語分解為兩個部分,記憶每個部分的意思和發音,再聯想兩個部分的關系。
2. 結合佛教教義中的覺悟和本性概念,理解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佛教教義和修行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關于本覺的相關內容,了解更多有關覺悟和自我認知的理論和實踐。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希望通過努力學習,實現自己的本覺,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2. 初中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我認識到了自己的本覺,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3. 高中生: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應該保持本覺,堅持自己的價值觀。
4. 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和實習,我逐漸認清了自己的本覺,明確了職業規劃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