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塵
基本解釋
(1).超出世俗。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夫以耿介拔俗之標,蕭灑出塵之想,度白雪以方絜,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 前蜀 韋莊 《題安定張使君》:“器度風標合出塵,桂宮何負一枝新。”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四:“尋聲審聽,泠然出塵幽韻。” 魯迅 《書信集·致陶亢德》:“大札與《人間世》兩本,頃同時拜領(lǐng),諷誦一過,誠令人有蕭然出塵之想。”
(2).佛教語。脫離煩惱的塵垢。《四十二章經(jīng)》:“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qū)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3).指出嫁。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不如削髮出塵,可無此慮。”
成語(Idiom):出塵
發(fā)音(Pronunciation):chū ch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擺脫塵世瑣事,超脫塵埃,追求高尚境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出塵一詞源自佛教,寓意追求超凡脫俗的境界。出塵不僅僅指擺脫塵世瑣事,還包含了追求高尚、遠離紛擾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出塵常用于形容人的境界或者修養(yǎng),也可以用于描述事物超越凡俗的特質(zhì)。可以用于贊美有追求、有修養(yǎng)、有遠大抱負的人,也可以用于描述某個事物超出尋常的品質(zhì)。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出塵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佛教經(jīng)典中,佛陀的弟子們常用此詞形容修行者超脫塵世的境界。后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并漸漸演變成了現(xiàn)代漢語中的成語。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出塵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出”和“塵”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品味高雅,追求出塵的生活方式。
2. 這幅畫的藝術(shù)價值在于它所展現(xiàn)的出塵氣質(zhì)。
3. 她的音樂作品總是散發(fā)著一種出塵的魅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lián)想出塵的意思與追求高尚、超脫凡俗的境界相關(guān)。可以將“出塵”與“超越塵埃”、“追求高尚”等概念聯(lián)系起來,幫助記憶和理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修養(yǎng)、追求高尚相關(guān)的成語,如“超凡入圣”、“窮則獨善其身”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希望將來成為一個出塵的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出美麗的畫作。
2. 初中生:她的舞蹈技藝已經(jīng)達到了出塵的境界,讓人佩服。
3. 高中生:這位作家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種出塵的氣質(zhì),引人入勝。
4. 大學生:我希望通過努力學習和實踐,能夠超越塵埃,追求出塵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