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橈
成語(Idiom):鳴橈(míng yuán)
發音(Pronunciation):míng y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危急關頭,鳴金收兵,停止戰斗或爭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鳴橈”出自《左傳·成公十四年》:“橈者,舟之小楫也,用以出入。鳴者,發聲之謂也。”成語意為在關鍵時刻吹響號角,停止戰斗或爭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在沖突、紛爭或爭斗的最關鍵時刻,通過停止戰斗或爭斗來避免進一步的沖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戰國時期,齊國與楚國為爭奪一片沃土展開了激烈的戰斗。當戰事進入白熱化階段時,齊國的將領鄒忌提議在關鍵時刻吹響號角,停止戰斗。他認為通過停戰可以避免更大的傷亡,保護士兵的生命。最終,齊國吹響了號角,停止了戰斗,這一行動被后人稱為“鳴橈”。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國際關系中,我們應該學會在適當的時候鳴橈,以避免沖突升級。
2. 面對敵人的進攻,我們必須堅決鳴橈,以保護自己的利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鳴橈”這個詞的發音,想象在戰場上吹響號角,停止戰斗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戰爭、和平相關的成語,如“以戰養戰”、“和平共處”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戰爭是殘酷的,我們應該學會在適當的時候鳴橈,停止戰斗。
初中生:面對學習中的競爭,我們應該合理競爭,而不是爭吵不休,需要學會鳴橈。
高中生:在人際關系中,當爭執升級時,我們應該懂得鳴橈,以保持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