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丑
成語(Idiom):余丑
發音(Pronunciation):yú chǒ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好看、丑陋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余,多余的,多出來的;丑,丑陋的。指超出尋常的丑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外貌丑陋,也可用于形容人的品行、言行的丑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余丑”源于唐代詩人杜甫的《秋夕》一詩:“余亦能高詠,斯人共長予。丑食豈足陳,美酒何須渠。”其中“丑食豈足陳”意為“丑陋的食物怎么能擺上桌子”,引申為“丑陋的事物不值得展示”。后來,人們將“丑食豈足陳”中的“丑食”改為“余丑”,成為現代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變化。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房子真是余丑,外墻都快掉了。
2. 別人看到他的作品都覺得余丑,可他自己卻非常滿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丑陋的人或物品多出來,超過了正常的范圍,形成了“余丑”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外貌或品行相關的成語,如“丑態百出”、“丑陋無比”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畫的畫太余丑了,都不像個人。
2. 小學生:他穿的衣服太余丑了,大家都笑他。
3. 初中生:他的品行真是余丑,老師都不喜歡他。
4. 高中生:這個電影的劇情非常余丑,完全沒有新意。
5. 大學生:這幅畫的風格太余丑了,完全不符合美學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