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打滾撒潑 (dǎ gǔn sā pō)
發音(Pronunciation):dǎ gǔn sā p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理取鬧,耍小脾氣,表現出過激的情緒和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打滾撒潑形容一個人在生氣或不滿時,表現得非常激動和過分,失去了理智和控制。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小孩子或者成人因為一些小事而發脾氣,耍無理取鬧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小孩子在玩具被拿走或者不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大哭大鬧、滿地打滾的情景。也可以形容成人在生活中因為一些小事情而情緒失控,大發脾氣,做出過激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種表演藝術形式——雜劇。在雜劇中,演員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經常會表演一些夸張、激動的動作,其中就包括打滾撒潑的動作。后來,這個動作被引申為形容一個人情緒失控,表現出過激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動詞“打滾”和“撒潑”作為動作,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小明因為媽媽不給買玩具,就在商場里打滾撒潑,引來了很多人的注意。
2. 這個小孩子一不開心就會打滾撒潑,真是讓人頭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一個小孩子在地上打滾,同時還撒潑著水,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情緒和行為有關的成語,如“大發雷霆”、“氣急敗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妹妹因為哥哥不讓她玩電腦,就在地上打滾撒潑。
2. 初中生:他因為考試沒考好,就在教室里打滾撒潑。
3. 高中生:她因為男朋友和別的女生聊天,就在公共場合打滾撒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