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疾
基本解釋
猶發病。《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景公 退 穰苴 , 苴 發疾而死。”《后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兄 客卿 敏惠早夭,母 藺夫人 悲傷發疾慌惚。”《新唐書·郭銛傳》:“ 長慶 三年,暴卒。太后遣使按問發疾狀,久乃解。”《太平廣記》卷一九八引《國史纂異·崔融》:“ 唐 國子司業 崔融 作 武后 冊文,因發疾而卒。”
成語(Idiom):發疾
發音(Pronunciation):fā j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情緒激動,心煩意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疾原指病情加重,后引申為情緒激動,心煩意亂的狀態。形容人因為某種原因而情緒不穩定,容易生氣、發脾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在某些事情上過于激動或心煩意亂的狀態。可以用來形容生活中遇到困難、挫折或壓力過大時的情緒表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高祖本紀》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劉邦在攻占三秦后,立即北上攻打趙國。當時,劉邦的大將韓信受命率軍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但由于趙國有名將趙賁堅守,韓信無法攻破。劉邦得知后非常著急,整日心煩意亂,形容他的情緒非常激動,就用“發疾”來形容。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最近工作壓力大,經常發疾,需要好好調整一下心態。
2. 他在比賽中輸了一場,心情非常不好,整天發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發疾”想象成一個人因為情緒激動而生病,需要靜養調整的形象。可以通過將“發疾”與情緒激動、心煩意亂聯系起來,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相關成語,如“發怒”、“發火”等,可以幫助擴展對情緒表達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妹妹考試沒考好,回家發疾了。
2. 初中生:老師批評了他一下,他就發疾了。
3. 高中生:高考前的壓力讓她發疾了,需要好好調整一下心態。
4. 大學生:面對就業壓力,他常常發疾,需要學會放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