麤滯
成語(Idiom):麤滯
發(fā)音(Pronunciation):cū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行動遲緩、不靈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麤滯是由“麤”和“滯”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麤指粗糙、粗野,滯指遲緩、不靈活。麤滯形容行動遲緩、不靈活,不夠靈巧敏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麤滯常用于形容人的行動遲緩不靈活,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運行不順暢、不流暢。例如,可以說一個人思維麤滯,表示他思考問題緩慢;也可以說一臺機器運行麤滯,表示它運行速度慢、不流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在巨鹿之戰(zhàn)中圍困劉邦。劉邦派使者給項羽送去一封信,信中說:“天下英雄,唯劉項耳。今者,天下麤滯,而大王獨與爭,此奈何?”這句話意味著天下局勢不好,大家都困頓不前,項羽為何還要與劉邦爭奪天下。后來,這句話就被人們引申為麤滯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動麤滯,總是遲遲不肯動手。
2. 這個機器運行麤滯,需要進行維修。
3. 老人的思維麤滯,回答問題常常很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麤滯”與“粗糙不靈活”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想象一個人行動遲緩、不靈活的樣子,然后用這個形象來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形容行動遲緩、不靈活的成語,例如“呆板”、“落拓”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筆記本電腦運行麤滯,打開軟件需要很長時間。
2. 初中生:他的反應麤滯,老師提問他總是遲遲不回答。
3. 高中生:她的行動麤滯,每次上課總是最后一個進教室。
4. 大學生:他的思維麤滯,解題速度總是比別人慢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