宂口
基本解釋
謂吃閑飯的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二》:“居數年,財益稱雄。而女督課婢僕嚴,食指數百無宂口。”
成語(Idiom):宂口
發(fā)音(Pronunciation):míng kǒ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明確,直接表達,不含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宂口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宂的本義為明亮,口的本義為嘴巴。宂口表示言辭明確、直截了當,沒有含糊之處。它強調說話應該直接明了,不含糊其辭。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宂口常用于形容人說話直截了當,毫不含糊,不拐彎抹角。它可以用來表揚一個人的直率、坦誠,也可以用來批評一個人說話不明不白,含糊其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宂口的故事起源于《史記·刑法志》中的一則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位官員因為不敢直接向皇帝上奏事情,而選擇了拐彎抹角地表達,結果被皇帝發(fā)現(xiàn)了他的小心思。于是皇帝生氣地訓斥他:“你怎么不宂口說話?”從此,“宂口”成為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說話直接明了的態(tài)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宂口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宂是形聲字,由宀(mín)和日(rì)組成,宀表示房子,日表示太陽,表示明亮、光明;口是指嘴巴。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平時說話總是宂口,不拐彎抹角。
2. 這位老師講課很宂口,很容易讓學生理解。
3. 他的回答總是宂口,不留余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宂口的發(fā)音“míng kǒu”與“明亮的嘴巴”進行聯(lián)想,表示說話直截了當、明確無疑。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宂口相關的成語,如“宂而不舍”、“宂而不亂”等,可以進一步豐富對宂口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老師宂口地告訴我們今天有一場足球比賽。
初中生:他宂口地回答了老師的問題,讓大家都佩服。
高中生:在面試時,我宂口地回答了面試官的問題,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學生:在辯論賽上,我們宂口地陳述我們的觀點,贏得了比賽。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們要宂口,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