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微
基本解釋
(1).闡發微妙之處。 漢 陳琳 《迷迭賦》:“動容飾而發微,穆斐斐以承顏。” 宋 周敦頤 《通書·誠幾德》:“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朱熹 注:“發之微妙而不可見,充之周遍而不可窮,則圣人之妙用而不可知也。”
(2).常用作書名或篇名,指對某一事理精蘊或某一事物原委的探索。 清 曾國藩 《復劉霞仙中丞書》:“閣下山居靜篤,將為《禮經發微》及《或問》等書,何不先取此三禮(昏、喪、祭)撰著鴻篇,使品官士庶可以通行。” 清 吳喬 《<西昆發微>序》:“今於本集中抽取無題詩一十六篇為上卷,與 令狐 二世及當時往還者為中卷,疑似之詩為下卷,詳説其意,聊命名曰《西崑發微》。”如: 魯迅 《而已集·大衍發微》。
成語(Idiom):發微
發音(Pronunciation):fā wē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微小的事情或細微的變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微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發”意為微小、細微,第二個字“微”意為微小、輕微。發微表示事物的微小變化或細微差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發微常常用于描述微小的差異、細微的變化或微小的事情。可以用來形容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或者用于表達對細節的關注和觀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發微的故事并不多見,但有一則與戰國時期的故事有關。相傳,戰國時期的晉國有一位名叫石傅的大夫,他非常注重細節,連最微小的事情也能觀察到。一次,晉國的國君問他:“你觀察到了什么?”石傅回答說:“我發現了微小的變化。”從此,人們就用“發微”來形容觀察到微小細節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發微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問題只是發微的差別,不值得過多關注。
2. 他的眼神微微發微,我能感覺到他的不滿情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將“發微”這個成語與觀察和細節相關聯,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想象自己在觀察一片微小的細微差別,例如一只螞蟻在地上爬行的場景,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探究更多與觀察和細節相關的成語,例如“洞察微妙”、“察微知著”等。
2. 閱讀相關的故事或文章,了解更多關于觀察和細節的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在花園里發現了一只發微的小蟲子。
初中生:他的表情微微發微,看得出他并不高興。
高中生:這個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測只有發微的差別。